断断续续看了很久王小妮的《上课记》,也是很久就动了写一写自己大学经历的想法,按照王小妮书中所说的,就叫《听课记》吧。
很久没回到这片自留地,但是心中却始终不能忘记这一片充满肥沃精神能量的土地,无论正在经历什么,总会记得曾经的自己那么向上,也会希望自己能够依旧向上。
来到学校这么久,转眼又到了高考前夕,今年却闹起了减招门。但不管政策怎么改变,这个时候也是赤脚的不怕穿鞋的了,就一个字,熬呗。不得不说,这次普遍争取的985211名额、一本名额、本科名额,就是高考要跨过的几道坎吧,将近一个学年的经历,没有让我正视这三道坎,反而是觉得这屏障越垒越高,压在心里越来越重,高考前那种看淡一切的自我安慰的心态完全不见了踪影。
发生了什么?除了学习不断提及的考研压力之外,室友三日一次的“大姨妈”,自己路见不平却又哑口无言的无力,让这几道坎越来越高了吧。但是有时候又一直问自己,这学校给不了你想要的,那些985211真的可以给你吗?我觉得如果是SWJTU,可以的吧,那里有你追逐渴望的东西。如果是HUST,也可以的吧,那么那么多看介绍起来很厉害很吸引人的讲座(谁知道呢?)。但如果是JLU,我觉得没啥,除了南岭那条杏花路。
有没有发现,你现在的确不知道自己想要些什么了。当错过了曾经的梦想以后。
以前是兴趣导向,想跟着兴趣走,结果没了结果。
此后,一切的一切都让你没了兴趣,除了恋爱和最后的稻草(德国)。
这也是你觉得现在的大学生活是在消磨意志的自身原因吧。
那再说说坏境原因。
填志愿时听说这所学校学习抓得严,后来发现只停留在期末考试抓作弊。
这所学校没有你想要的演讲,没有你想要的大校园,没有你想要的大图书馆(图书馆的老师倒是挺好),换句话说吧,这所学校好像就不是你想要的。
每次上英语课心里就不舒服。的确,英语老师除去各种奇怪的性格和观点,相对而言,真的是凭自己最后的良知在上课,想把自己能给的都给我们,但是,又是真正印证了教的痛心学的反胃的老师。不知道为什么,不再有以前那样学习的动力。
而工图老师,除了比较和蔼,就是和世界脱节了吧。
各种各样的活动,各种各样盲目的追求德育分,成了每天生活的关键词。德育分是参加活动的唯一动力,却实在不理解为了德育分去抛弃大把大把的学习时间甚至连基础的学习任务都无法完成的权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有了德育分就可以评优了咯?考试挂科也可以拿奖学金?看到大三的学长不为自己的前途奔忙却还在沉迷于各种恐吓学弟心灵污染学弟的活动中,无法想象他们对当前与未来的权衡,在这个没有行政保研的学校里。
大一一年,限于校区太远和没有各种教学条件,没有专业课的生活简直爆炸。高数英语工图大物C,除了与生俱来对计算机的兴趣以外,似乎没有任何一门能让我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要说为啥还在学,一个是出于对出国影响的恐惧,第二个是也没有其余的选择吧。但是学而不思则罔,学过再想想,也并不知道学习的目的。可是思而不学则殆,又害怕空想给未来带来的危害。或许是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有了偏差吧。
吐槽真是一件舒心的事,特别是在没有他人目光的自留地里,不用担心别人的看法,也不用担心对别人的影响(或许是自恋想太多)。
希望能够再一次的回来耕种这片自留地,好好的走下去。
感觉跑题了。
其实想要说的也很简单。就是觉得在这样的心态和环境中,感觉自己所想要的不会来到,甚至很难被争取到,换个环境才可能会有所改观,否则,心志就慢慢被消磨掉,慢慢的妥协于不知所用的学习,妥协于各种杂七杂八的活动,妥协于这种自己曾十分排斥想要挣脱的生活。
守住本心,才能处变不惊。